11月18日,坐落在牛道岭半山腰的盂县梁家寨乡骆驼道村被初冬的一场雨水冲刷一新。村口,新安装的LED大屏正播放着村子的宣传视频;停车场上,几名游客走下车拍照;蜿蜒曲折的街巷里,村民正清扫落叶……
这几年,骆驼道村积极落实各项脱贫政策,在帮扶单位市卫健委和驻村工作队、村支“两委”的努力下,规模种植了300亩核桃树,引进了18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发展乡村旅游,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
藏于深山中的骆驼道村是我市最北部的一个小山村,位于我市与忻州市的交界处,距离市区120公里,是“中国传统村落”。村里有86户16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1户47人,是我市的深度贫困村之一。因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没有产业,年轻人带着孩子搬出了大山,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年人。种植玉米、谷子、核桃、花椒等农作物是村民的主要收入。
“骆驼道村有580亩耕地,大多是梯田。”骆驼道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兰英说,“住在村里的人大多上了岁数,劳动能力弱。每家每户几亩薄地也耕种不过来,出去打工也不现实,一年到头没啥收入。”脱贫攻坚以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村里召开村民大会,大伙儿商议流转村民耕地,规模种植核桃树。
“梁家寨乡有种植核桃的传统,规模种植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我们会定期邀请林业技术人员指导村民栽培技术。种上核桃树,只要管理好,收益就比种玉米高。通过旅游带动和消费扶贫,产下的核桃不愁卖。”骆驼道村第一书记马文明说。2015年秋季,村里种下了300亩核桃树,现在部分核桃树已经挂果。
除了规模种植核桃,村里还引进了用工少、好管理的光伏发电项目。2017年,骆驼道村首批引进5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2018年又陆续引进了两批共13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目前,全村18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已累计收入11万元。“光伏产业收入的80%发放给建档立卡贫困户,剩余的20%用于光伏发电设备的日常维护。”马文明说。2019年,光伏产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余元。
要想富,先修路。2019年,太行山1号国家观光旅游公路建成通车。同年,骆驼道村被市文旅局评为“乡村旅游示范村”,骆驼道村的旅游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骆驼道村曾是晋商驼帮到口外的必经之地,是历史上晋商出塞的古商道之一,是北方“茶马古道”的遗存。村里还有牛道岭战役遗址等红色文化资源。古朴的传统民居、曲折的石板街巷、淳朴的民风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而来。
为了发展乡村旅游,第一书记和村支“两委”积极联系上级部门和帮扶单位,通过前期规划、招商引资和对外宣传,成立了游客接待中心、完善了村里的停车场、建起了水冲式公共厕所,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他们还引进了包头市的开发商,挑选村里有特色的民居小院打造特色民宿。
在古村保护的前提下,村里整修了300米长的骆驼古道。今年,骆驼道村还和省内4家旅行社达成合作协议,积极参加“太行深处有人家”阳泉乡村旅游创意大赛,进一步扩大村子的知名度。
村子搭上了“旅游车”,村民吃上了“旅游饭”。去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梁培志在自家小院里办起了农家乐。他将院里的几间小屋收拾干净,还在院门口种了蔬菜,为游客提供食宿。“去年,农家乐给俺家带来了5000多元的收入。今年复工以来,游客更多了,我家的买卖也越来越好。”梁培志笑着说。
“今年国庆假期,来村的游客有5000多人次,旅游收入约有2.5万元,农家乐的经营收入和农副产品销售收入占大部分。”马文明说,“这是村里旅游产业的良好开端。未来,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收入会稳步增加。”
如今,骆驼道村的各项产业稳步发展,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村子的人气旺了起来。不少村民感叹,以前,一年到头也见不到几个新面孔,现在隔三差五就有外地人来游览。下一步,骆驼道村计划继续完善基础设施,修复村内的残垣断壁,打造特色民宿,深挖旅游资源和北方“茶马古道”文化,让村民端稳旅游“饭碗”,让村子“多条腿”齐发力,阔步奔小康。(温荣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