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话叫“好酒不怕巷子深”,意思是只要产品质量高,地理位置偏僻一些,生意照样可以门庭若市,赚个盆满钵满。这句话有道理,但是如果“好酒”加上勤吆喝的话,则定然会好上加好,企业与消费者双双受益。
随手举个例子。案头上3月31日出版的《阳泉日报·晚报版》2版头条,发表的关于盂县首届企业产品展销会落幕的消息,说的就是企业借展销会的舞台“唱大戏”,消费者认识、购买本地产品的事情。报道说,这次展销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有6.5万人参与,订单成交额达230万元。咱阳泉经常有类似的农产品、服饰展销类的活动,但是基本上是外地人带着外地产品,在我市开展的展销活动。阳泉本地产品开展类似的活动非常少,即使偶尔有,也是只设置三天五天的时间,展出一些零零散散的产品,还没有形成众人皆知的影响力就收场了。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我也略知一二,其一是我们对自家的产品信心不足,认为消费者普遍存在“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消费理念,对本地产品缺乏信任,再吆喝也不会有太多消费者买账。其二是阳泉的展销活动,在硬件方面有待完善。比如我市也在繁华地段举办过几次本地产品展销,但消费者来了,却连个停车的地方都没有。消费者与其冒着违章停车罚款数百元的风险,到展销地点参观和消费,不如开车回家图个心安。
阳泉的小杂粮、食用醋、花椒、核桃、服饰、瓷器、砂货等产品,需要更多的舞台,展示曲线流畅的“身材与扮相”,展现唱念做打的深功,满足群众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但是阳泉人似乎不善吆喝。阳泉本土产品该怎样吆喝呢?
我建议,一是通过政府职能,利用双休日、春节、五一、国庆、中秋等假期开展大中型展销活动,拉动内需,促进本土产品的销售。同时,我们也可以开展以乡镇为单位的本土产品巡回展,以消费资源较为丰富的乡村庙会为机缘,开展本土产品定点展销等活动。二是通过市场行为开展本土产品巡回展,可由相关职能部门牵线,成立一个民间公益性质的商贸组织,让阳泉的本土产品生产商与销售商联合起来,定期开展展销活动。目的就是通过“吆喝”和亮相,看看群众到底需要什么产品,我们需要生产什么价位和功能的产品,让市场检验我们的产品,让我们的产品适应市场。
这正是:本土产品德貌佳,藏在深闺羞答答。酒好也要勤吆喝,产销双赢美佳佳。(陋 岩)
|